域外的探險:對話 Instinct of Sight 的 EVIN
- B-side編輯部

- Jun 13
- 4 min read
Updated: Sep 8
引言:音樂與時間的盟約
與 Instinct of Sight 的 EVIN 對話,發生在一個黃昏。樂團室的空氣裡,仍回蕩著音箱的餘溫。他不像一個急於表達的表演者,更像一位安靜的觀察者,甚至可以說是一名檔案員。他似乎總是在收集什麼——那些在空氣中流動的無形情緒和時間的碎片。
這次訪談,不像一次挖掘,更像是一場共同拼圖。我們將他散落的思緒逐一撿起,試圖拼湊出他內心世界的完整地圖。而地圖的核心,指向一個非常具體而充滿溫度的詞:「毛管戙」(雞皮疙瘩)。
時間的煉金術:為何他的作品沒有「代表作」
在音樂創作中,許多人畢生追求一首能夠定義自己的「代表作」。當問及他的時候,他卻笑著坦言「冇」。這個答案並非出於謙遜,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創作觀。
對他而言,音樂是一種「時間的黏合劑」。每一首歌,都是一個裝滿特定時期氣味、光影與情緒的「聲音書籤」。它們各自封存了一段人生,因此沒有高低之分,只有時間的先後。如果將他的所有作品視為一部自傳,那麼每一首歌就如同一個章節,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「他」。硬要抽取任何一章來代表所有,都是對過往的不誠實。
這種視角,讓他從「創作者」的角色,悄然轉變為一名「時間的檔案員」。他的工作不是憑空創造宏偉的藝術品,而是忠實地保存那些容易被遺忘的、私人的瞬間。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對「靈感」的定義是「驚喜」——那不是一種可以計劃的生產,而是一場無法預見的偶遇。
瑕疵的福音:恐懼完美,擁抱「毛管戙」
既然目標是封存真實,那麼方法論便自然而然浮現。在「觸動人心的誠實(但有瑕疵)」與「技術無可挑剔的完美(但缺少本心)」的經典二選一中,他的選擇毫不猶豫。
「我一定係揀 A。」
他給出的理由,繞過了所有藝術理論,直達一種最原始的生理反應——「毛管戙」。他說,技術上的完美或許能說服大腦,但只有誠實的表現,才能讓身體的皮膚產生無法抗拒的共鳴。這是一種情感越過理智,直接與靈魂握手的生理反應。
於是,他的創作哲學中最迷人的一環顯現了:他恐懼完美。
在他的快速問答中,「完美是一種恐懼」這句話,如同一把鑰匙,解開了所有謎題。因為完美,往往意味著被過度打磨,意味著情感的雜質已被濾除。沒有雜質的靈魂,無法引發另一個靈魂的「毛管戙」。因此,「失誤是養分」,每一次失誤都是讓真實洩漏的裂縫,都是人性戰勝冷漠的證明。
這樣一種屬於他的、關於「瑕疵」的福音,讓他在創作過程中更添深度。
創作過程中的思考
靈感是驚喜——它無法被設計,只能被遇見。
失誤是養分——它是通往誠實的必經之路,而非錯誤。
舞台是曇花——華麗、燦爛,卻也是轉瞬即逝。
寂靜是一種治癒的聲音——在喧囂之外,他尋求內心的修復。
完美是一種恐懼——這句總結是他整個藝術觀的基石。
完美對他而言,並非終點,而是一個需要警惕的陷阱。因為完美往往意味著情感的雜質被抽離,磨平了真實的棱角,而那恰恰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。
一個人的國歌:音樂作為喧囂裡的「結界」
那麼,這位執著於封存真實、擁抱瑕疵的檔案員,最終希望自己的「檔案」被誰,在何時打開呢?
他的答案將整場訪談的詩意,牢牢釘在了粗糙的現實之上。他描繪的場景,是上下班時擁擠的地鐵車廂。一個在人群中被擠壓的靈魂,卻精神上孤獨無比。此時,他的音樂透過耳機響起,並非為了讓他逃避,而是為了在這片物理的喧囂中,為他撐開一個名為「自我」的無形結界。音樂成了抵禦世界磨損的一副溫柔盔甲。
這份對音樂「責任」的理解,並不是改變潮水的方向,而僅僅是「確認」每一滴水珠的存在。讓創作者與聽者,在那一刻,知道彼此並不孤單。
這讓他對「舞台」與「寂靜」的理解更為深刻。「舞台是曇花」,剛亮眼卻又瞬息萬變,這是一種向外的綻放。但他真正追求的,是「寂靜是一種治癒的聲音」,音樂在聽者心中創造出的一片寧靜。前者是表演,而後者是陪伴。他更看重後者。
結尾與深思
與他對話結束後,你會發現,他談論音樂的方式,更像是在講述一種「手藝」。這是一種為孤獨的現代靈魂量身訂造庇護所的手藝。
他從不企圖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宏偉教堂。他只是在每一個平凡、或甚至狼狽的日常角落裡,尋找可以搭建小小避難所的材料。他用「時間」作為磚瓦,用「誠實」作為水泥,並用那些被視為「失誤」的瑕疵,作為讓陽光照進來的窗戶。
最終,他所打造的作品,並不是為了讓人仰望,而是讓人「使用」。它的價值不在於播放次數,而在於能夠在多少個疲憊的瞬間,成功地為某個人撐開結界,讓他在地鐵的轟鳴中,聽見片刻治癒的寂靜。
這,才是他作為音樂檔案員所追求的,唯一的回響。
採訪者:Rosa@I-Squad

Comments